联系我们
固话:029-68566710
          4000-717-317
手机:18629288016
行业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维一体”推动规划建设与管理|医用氧供给系列④


为稳步提升医用气体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有力支撑临床学科特别是疑难急危重症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早在10年之前,就将医用气体系统的升级重构提上日程,并规划出一个完整的整改路线,通过建设改造、设施设备和信息管控“三维一体”,推动实现医气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供气安全。
2022年年底,我国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后,中山一院重症开放床位达到总床位的十分之一,而持续、有效、安全的医用气体保障,成为支撑新冠病人得以应收尽收的关键。日前,中山一院副院长祁少海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该院医用气体系统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提前布局 保证临床学科发展用气需求
《中国卫生》:医用气体的稳定供应,对医疗机构的平稳运行起到什么作用?医用气体管理为何容易成为管理“洼地”?
祁少海:医院常规使用的医用气体主要有6种: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真空、医用空气和器械空气,除了这些气体,还有氩气、笑气等。这些气体通常应用于患者的生命支持领域,如氧疗、重症救治、吸痰等,或作为手术操作的治疗辅助使用和器械驱动等。
为了保障医用气体持续、有效、安全地供应,医院通常需要建立一套医用气体系统,它被称为生命支持系统,是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保障系统,更是维系危重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系统之一,也是医院日常医疗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积水潭医院从国外引进了第一套医用气体系统工程技术。直到1994年,国内才正式出台了医药行业推荐标准YY/T0187-94《医用中心供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并在199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再到2012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的《药典》和国家标准GB8982—2009《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都提出了医用气体及相关设施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品质和建设要求;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医疗机构真空泵排气口位置全面排查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了医用气体系统建设及感控要求。
然而,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广东省内甚至国内很多医院,对于医用气体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重视程度仍然不足。从2020年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气体装备及工程分会对全国153家医院医用气体真空系统的调研情况来看,全国有71.89%的医院使用水环真空泵设备,这是新冠疫情后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2021年,由广东省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山一院牵头,对广东省内34家医院医气设备情况的调研也发现:65%医院未对医用气体进行检测;60%医院使用水环真空泵设备;50%医院未装备信息化监控报警系统。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GB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出台之前,很多行业的规范只有系统各个设备设施的子规范,非常零散,没有系统的国家标准规范整个医用气体系统的建设,导致医用气体行业发展较为迟缓,也一直得不到医院建设主流领域的重视;行业滞后导致配套的企业、设计单位等缺乏,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化;许多医院把医用气体建设纳入到总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总包单位为节省成本,往往设计粗,造价低,能用就行;没有产业化发展,没有形成有效推广,更无从谈专业培训,致使熟悉该系统的医院管理者少,主管该系统的工作者也不熟悉,院领导更无从知晓,临床医护人员只关注终端设备设施能不能用,也不了解深层次的系统和管理问题。
对标新标 创新打造医气建设运维体系
《中国卫生》:中山一院在2014年建成了全国首个完全按照新国标设计的医用气体系统并投入使用。请介绍一下这套先进系统的建设理念。
祁少海:2014年,我院手术大楼完成医用气体建设工程,这是全国首个完全按照国家标准GB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设计建设的项目。同年,我院第一个氧气槽罐站投入使用,这也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尝试。
我院2008年开始建设医院手术大楼,按照医院当时班子领导的思路,我们要用到当时国际国内最先进的设备设施和建设经验,致力于打造一栋现代化、先进性的外科大楼。其时,行业推荐标准《医用中心供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已经难以支撑国内高水平医院的建设发展需要,国内正在酝酿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贴合医院实际需求的国家标准。
2009年,我外出学习,从中了解到新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我本人是一名重症领域的临床医生,很多授课内容对我而言是新鲜的、陌生的,于是我就相关问题多次请教了授课老师,并邀请其来医院,实地指导设计外科大楼的医用气体系统,目的是让这栋大楼的医用气体系统能支撑住医院最核心的医疗需求,且能持续使用20年以上。
这个前瞻性的举措,不仅让大楼的医用气体系统建设成为一个范例,更成为一个行业标杆。时至今日,我院的院区建设、大楼建设和旧楼改造仍然严格对照国家标准,紧密结合医疗业务需求进行项目设计与建设。这是基础,也是关键。
《中国卫生》:中山一院医用气体系统的主要亮点和创新点是什么?
祁少海:在管理层面,由院领导全面统筹,结合医院“十三五”整体建设规划,制定了医用气体系统发展规划与三大实施阶段计划,通过全面布局全流程、规范化医气管理链路,以规范化与全流程管理为建设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多举措推进医用气体系统规范化建设工作。
在技术层面,我院医用气体系统在规划实施之初,就作为医疗专项进行设计和建设,保证了项目的投入落到实处,保证了项目能完完全全规范化,甚至高于规范标准建设。
通过引入先进的医用气体设备,结合严格的感控要求,对院内老旧、落后医用气体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将水环式真空泵全面替换为无油式真空泵,医用氧供应源统一采用医用氧液氧贮罐,医疗空压机组全部使用无油机组,空压机组干燥机均更新为吸附式干燥机,更是把全院多种制式的终端基本统一成一种制式,保证了临床救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运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实时监控管理。我们依据医用气体行业标准,加强消防、安保、监控、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医用气体设备监测报警系统,并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不仅能检测压力和流量,还能实时检测空气质量数据。通过24小时的动态监测,实时追溯设备数据,远程进行安全隐患分析,尽快发现故障点位与原因并及时排除,实现了医用气体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监控及数据化管理。
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维保队伍和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要提高对医气安全事件的应急反应效率与运维质量,必须系统地对医用氧气运维班组、医气维保外包单位人员的巡检、管理和应急能力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实操能力较强的医用气体维保队伍。我们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牵头组建了广东省培训基地和专业学组,在全省范围内引领行业规范化发展,不仅加强了对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的培训,还加强了临床用气重点部门人员对医用气体的使用培训。
中山一院在近10年的探索中,创新性地打造了医用气体系统规范化建设与运维体系。通过严格执行医用气体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医用气体管理制度,配备规范、优良的医气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运维队伍,运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管理,严格管控医用气体的各个环节,从而降低了医用气体的故障率,保证了临床足够的用气供应,实现连续供应不间断,并可及时处置隐患,保障供氧安全。
平疫结合 基本医疗建设标准也需同质
《中国卫生》:建设改造医用气体系统,是否需要投入很多资金?这套系统,让医院有哪些实实在在的获益?
祁少海:医用气体系统建设及改造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与专业化团队的搭建,肯定需要资金支撑。各家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做好预算的前提下开展建设。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产医疗器械的技术进步,相关工程造价也变得越来越可控。
医气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改造及运维管理,除了保障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还有一些隐性效益需要我们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以我院为例,通过对医用气体系统规范建设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践探索,建立起了长效的管控机制,做到了管理精细化、信息及时化、预案程序化、演练实战化。
一方面,医用气体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我院主要应用科室的科学发展。2013—2020年,我院重症监护(ICU)床位由51张增加至114张,ICU氧气使用量也逐年上涨至85吨,但全院医用气体系统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为学科发展保驾护航。
从经济效益方面看,随着我院医用气体系统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仅总体提升了医院医用气体的品质,同时助力实现医院节能减耗。据统计,2016—2019年,我院手术人次增长率明显升高,但氧气使用量增长率下降,提质增效成果显著。通过全面更换液氧贮罐,每年为医院节约液氧成本近50万元;通过管道改造项目提升气体利用率,每年为医院节省开支16.8万元。经过初步测算,仅用了5年,我们就收回了这套系统建设的成本。
此外,通过相关建设,医院还培养了一支优质的专业化人员队伍,并为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未来进一步强化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等准备好了用气基础。
《中国卫生》:对于做好“平疫结合”下的医疗机构医用气体储存和使用,您有哪些建议?
祁少海:在进一步做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前提下,我们既要实现常见疾病医疗服务水平的同质化,也要做到基本医疗建设标准的同质化。老百姓对医疗质量的追求是一致的,要想提升医疗质量,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做好医疗用气等医疗支持系统的保障和支持,用同一个标准指导建设。
要做好医用气体供应保障,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医用气体系统,指导完成旧系统改造。在医用气体的品质上,要求医院在验收阶段和运维阶段必须对照各项指标,确保满足临床使用标准,并对露点温度、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级别等不良指标进行严格监控。
建议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对相关标准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恢复液氧储罐单罐10立方米的设置许可,扩大总容积限制,提高医疗机构液氧储能,满足平疫转换对氧气的应急需要。
由于液氧无法长期保存、运输难,传统制氧设备安装周期长、站房选址难,不便于应急保障。随着制氧机技术的持续迭代发展,可以将制氧机作为备用气源,或作为边远地区的主要供氧源,为应急情况下的氧气供给提供保障。
医用气体系统被纳入Ⅱ类医疗器械监管,属于医疗专项,是生命支持系统,因此不适宜将医用气体系统建设纳入建筑总承包,建议医疗机构对医用气体系统的安装和改造按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实施和管理。
通过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标准宣贯会,加强行业的沟通学习,提高医院管理者对医用气体系统的重视程度,加强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增强标准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医院医用气体系统的安全运行。

文:本刊记者 孙梦 通讯员 吴耿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1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卫生杂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2020 陕西莫格医用设备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古城数据

ICP备案号:陕ICP备19000739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陕)-非经营性-2018-0021


网站二维码